作者:微信小助手
发布时间:2020-12-02T09:12:56
点击上方“服务端思维”,选择“设为星标”
回复”669“获取独家整理的精选资料集
回复”加群“加入全国服务端高端社群「后端圈」
1 为什么要拆分?
先看一段对话。
从上面对话可以看出拆分的理由:
1) 应用间耦合严重。系统内各个应用之间不通,同样一个功能在各个应用中都有实现,后果就是改一处功能,需要同时改系统中的所有应用。这种情况多存在于历史较长的系统,因各种原因,系统内的各个应用都形成了自己的业务小闭环;
2) 业务扩展性差。数据模型从设计之初就只支持某一类的业务,来了新类型的业务后又得重新写代码实现,结果就是项目延期,大大影响业务的接入速度;
3) 代码老旧,难以维护。各种随意的if else、写死逻辑散落在应用的各个角落,处处是坑,开发维护起来战战兢兢;
4) 系统扩展性差。系统支撑现有业务已是颤颤巍巍,不论是应用还是DB都已经无法承受业务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;
5) 新坑越挖越多,恶性循环。不改变的话,最终的结果就是把系统做死了。
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,系统与业务的关系?
我们最期望的理想情况是第一种关系(车辆与人),业务觉得不合适,可以马上换一辆新的。但现实的情况是更像心脏起搏器与人之间的关系,不是说换就能换。一个系统接的业务越多,耦合越紧密。如果在没有真正把握住业务复杂度之前贸然行动,最终的结局就是把心脏带飞。
如何把握住业务复杂度?需要多维度的思考、实践。一个是技术层面,通过与pd以及开发的讨论,熟悉现有各个应用的领域模型,以及优缺点,这种讨论只能让人有个大概,更多的细节如代码、架构等需要通过做需求、改造、优化这些实践来掌握。
各个应用熟悉之后,需要从系统层面来构思,我们想打造平台型的产品,那么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点就是功能集中管控,打破各个应用的业务小闭环,统一收拢,这个决心更多的是开发、产品、业务方、各个团队之间达成的共识,可以参考《微服务(Microservice)那点事》一文,“按照业务或者客户需求组织资源”。
此外也要与业务方保持功能沟通、计划沟通,确保应用拆分出来后符合使用需求、扩展需求,获取他们的支持。
业务复杂度把握后,需要开始定义各个应用的服务边界。怎么才算是好的边界?像葫芦娃兄弟一样的应用就是好的!
举个例子,葫芦娃兄弟(应用)间的技能是相互独立的,遵循单一职责原则,比如水娃只能喷水,火娃只会喷火,隐形娃不会喷水喷火但能隐身。
更为关键的是,葫芦娃兄弟最终可以合体为金刚葫芦娃,即这些应用虽然功能彼此独立,但又相互打通,最后合体在一起就成了我们的平台。
这里很多人会有疑惑,拆分粒度怎么控制?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结论,只能说是结合业务场景、目标、进度的一个折中。但总体的原则是先从一个大的服务边界开始,不要太细,因为随着架构、业务的演进,应用自然而然会再次拆分,让正确的事情自然发生才最合理。
一旦系统的宏观应用拆分图出来后,就要落实到某一具体的应用拆分上了。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某一应用拆分后的目标。拆分优化是没有底的,可能越做越深,越做越没结果,继而又影响自己和团队的士气。比如说可以定这期的目标就是将db、应用分拆出去,数据模型的重新设计可以在第二期。